用心理疗愈走出负面情绪-33在关系中追求完美,是一种偏执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一个主题是如何避免在关系中去追求完美。前面的分享中讲过,三观相合的婚姻不一定就是幸福的婚姻。我们需要去理解对方跟我们肯定会有不一致的部分,我们要去接受这个不同。
用心理疗愈走出负面情绪-33在关系中追求完美,是一种偏执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一个主题是如何避免在关系中去追求完美。前面的分享中讲过,三观相合的婚姻不一定就是幸福的婚姻。我们需要去理解对方跟我们肯定会有不一致的部分,我们要去接受这个不同。
今天我想讨论的是另外一种在关系中追求完美的情况。当对方给了你一些很好的感觉的时候,你可能会在那一刻觉得对方很爱你。而当对方出言不逊,或者对你表达拒绝,又或者在一些事情上跟你有分歧有争执的时候,或者没有很好的回应你的一些感受的时候,你可能又会觉得他完全不爱你。这种情况就有点像一种近乎于婴儿的偏值班的状态,简单的将关系推向两个极端。一会儿在心里觉得这个人是爱我的,一会儿又觉得这个人完全不爱我。但其实我们真的不能够如此简单的去定义爱爱不是绝对纯粹的,即便是爱里面最纯粹的那种妈妈,对孩子的爱里面其实也是有恨的。有一位研究母婴关系的心理学家叫做温尼科特,他就曾经明确的表达过这个观点,并且提出了60分的妈妈这样一个概念。在英文的原意中是enoughmother,而在中国这个enough则被翻译为60分,这是非常形象的。
温尼科特认为,在母婴关系中,妈妈会爱孩子,同时也会恨孩子,这是很正常的。小时候作为孩子,我们可能很难去理解这一点,我们不由自主的会将妈妈推向一个极端的理想化,认为妈妈对我的爱就应该是全然的、纯粹的、一百分的。等我们长大后,我们又很容易将这份幻想带到另外一半的身上。这就变成了我们在关系中去追求完美,希望跟对方所有的感觉都是好的。有很多人在关系里无法承受对方的不认同或者见解的不一致,也完全无法接受对方的一些攻击性的话语。但其实在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里,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的会碰到一些攻击性的话语,因为攻击性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一种本能,我们怎么可能对着亲密的人放下防御之后,不去表达这个攻击性呢?就像妈妈对孩子不可能只有爱,妈妈对孩子也会有恨和攻击的表达。
我的一个来访者就跟我讲过这样一个事例,很形象的诠释了这份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攻击性。他说有一次他的女儿扭伤了脚,他和他先生就开车去接他女儿。在路上他就发现先生的脸色非常难看,而且先生一直不停的数落自己的女儿,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你这么大个人了,还能够把自己的脚扭伤等等等等。
然后他说他作为妈妈才突然间意识到,其实自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