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20世纪中国小说-11药
鲁迅的真诚就在于他承认自己不生存,他以自己创作来医治中国社会的病。碰到这种事情,他不吵忍,但绝不忘却,更加需要忍耐的是他尊母命,跟朱安的无性婚姻。明知不合道德,仍然服从礼教成婚,这何尝不是被人吃的情况下也参与吃人呢?
读100年的小说,看100年的中国,20世纪中国小说,我是徐子东。今天是第15期,我要读一篇大家非常熟悉的小说。要上次我们说狂日记是鲁迅全部作品的总的提纲。他一下子触及到了独立者被庸众围观,礼教吃人,被吃的人也需要忏悔等等不同层面的现代文学主题。之后100年也乃至今天还有很多作家在写新的狂人日记,以后我们讲到当代部分的时候,我们会继续这个话题。比起狂人日记这个提纲来说,要这个题目就更加简洁了。它几乎可以作为20世纪全部中国小说的总标题,特别是前半个世纪药是治病的,后半个时期药又是滋补养生的,后来又恢复了治病功能,还有多元化的功能,所以要一个字总标题。
鲁迅的创作当然跟他的衰落家境、青少年经历,还有留学日本后来做小官这些经验有关。这些经验中的关键词就是屈辱。这些屈辱又常常跟一和药有关。我们知道周家祖上原是大户望族,鲁迅的祖父因为科举作弊被判死缓,相当于他其实每年秋天都要宣布一次要不要被处死。
鲁迅的父亲在鲁迅十来岁的时候生病,鲁迅后来一直记得自己站在当铺要卖母亲的首饰,然后又要到药铺买奇奇怪怪的中药。鲁迅的一生都不会忘记这个当铺,药铺的柜台和他身高一样高。这个药引就是要原配的蟋蟀。我们知道鲁迅早期写过我自己列观批判传统礼教,就是从对女性身体的管理这个角度出发,他这个原配蟋蟀自然是一个讽刺了。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十来岁的周树人、周作人在百草园里翻石头,看到各奔东西的蟋蟀,谁知道他们到底是正宗夫妻还是?
给父亲买没有用的药是说得出的屈辱,给亲戚乡邻污蔑说买药时偷家里钱,则是说不出的侮辱。据说连母亲都无法帮他洗清。就因为这些流言,鲁迅早早离乡背井到江南水师学堂,艰苦计数心血。没想到下一次屈辱的经验还是跟医跟药有关。
我们大家都记得鲁迅看幻灯片发现了日俄战争当中,华人被当做俄军间谍砍头,更多的华人麻木不仁的围观,所以鲁迅觉得以身体不如一精神,弃医从文刺J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