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20世纪中国小说-34边城
刚刚读完少年激情的家,浓墨重彩的职业,还有狗血三青的冠军的不平,灯红酒绿的上海湖泊。现在我们突然要面对一首忧郁的田园诗编成。所以30年代的中国,至少在文学里边风光各异,一言难尽。国家也好,文学也好,信与不信均非一句话一个词儿能够全面概括。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童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一条官路,一个地方,一条小溪,一座小塔,一户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儿,一只黄狗,假如我们不算这个白色小塔,那也是七个一啊。从文笔上,从画面看,这都是清淡朴素,有点像丰子恺画的儿童画,或者套用当代西方术语,就是极简主义。为什么这么一个偏僻山村的老人少女黄狗的故事,结果竟影响到了30年代中国文学的主流呢?评选编程排在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的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为什么这么边缘的故事,这么冷僻的人和事,竟会影响社会的中兴时代的主旋律呢?这就要从社会中心当时流行什么主旋律谈起了。我们前几期读了沈从文的潇潇百字丈夫,我们又读了其他小说家所勾画的30年代的中国社会第一苦难的乡村。这种苦难从麻木的祥林嫂、闰土开始,后来到了关关,那补品就发展到地主少爷喝农夫奶,输农夫血,最后目睹农民造F被杀头。我们再看看子夜里边的乡村混乱,还有我们来不及读的矛盾的描写农村破产的小说春蚕,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啊等等。我们以后还会读细节更加叫人惨不忍睹的萧红的生死场。所以乡村苦难,这是30年代中国文学的一个基调。
第二,和农村破产直接相关。大城市看上去十分繁华,但是充满危机。不同流派的作家对左翼的靠近左翼的子叶跟新感觉派的上海户部,红男绿女,五光十色,中间是什么?父亲送女儿上夫人之床,老夫求路人关照他媳妇儿。这个上海建在地域上的天堂,这是左联跟新感觉派的一致看法。
第三,贯穿在苦难乡村跟都市危机当中,是同一种家庭式的社会结构的问题。年轻人必须顺从老人,权力大的说的话就是真理。30年代文学主流巴金的家,还有曹禺的雷雨,都对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困境提出了反叛、控诉、挑战。所以在城乡背后是新与旧的冲突,在新与旧的冲突背后是西方与古老中国的对抗。西方当然是指的欧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