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心理学-25肮脏与干净的分化:为什么不能随意宣泄负面情绪?
自我的诞生这一模块我们一直在讲分化这一讲我来跟你谈一谈肮脏与干净的分化。肮脏与干净表面上看这一对词很容易理解,从精神分析角度看,他们又有什么样的含义呢?
我从一个小案例来讲给你听,这是我看到的一则新闻。有一位老人在公交车上喋喋不休的追着骂一位女士,为什么呢?因为这位女士本来是和她坐在一块的,后来离开了座位,换到了另一个座位上。老者认为这位女士是觉得她臭菜里座,所以很生气。
这看上去是一则普通的社会新闻,我们可能会想到的是道德、教养等等问题,但是我看到的是这位老人的心灵还严重滞留在混沌共生中。我有这样三个理由,第一,他把自己对别人的想象直接当成现实来对待,他认为这位女士换做是因为觉得他臭,就把这个认为当做了现实来对待,这就是典型的你我不分。第二,他轻易去辱M对方,也是在越过边界在攻击对方。第三,换座是别人的自由,我们不该觉得自己有在公交车上干涉另一个人换座的自由,就算因此有了情绪,也不应该轻易的发泄出来,除此之外,就算一个人真的身上有气味,应该允许别人跟自己保持距离。但是这位老人认为这不可以。所以总体来讲,我认为这是因为他没有完成肮脏与干净的分化。
肮脏与干净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看是一对非常重要的矛盾,也是三岁前的孩子需要完成的一个关键分化。依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一岁前的婴儿处于口欲期,1到3岁的幼儿则处在刚育期。刚预期的重要矛盾就是大小便训练,我认为可以说这就是对肮脏的管理。训练孩子大小便的时候,需要遵循一个重要的基本意识,不能对孩子太严厉,而应该帮助孩子自己逐渐的掌握对大小便的管理。因为如果过于严厉,就会让孩子形成他虑他智的心理,还容易导致吝啬、洁癖等等强迫性的心理问题。而帮助引导就会帮助孩子形成自律、自制,这两种方式都会让孩子尊重规则,遵守纪律。但是严厉训练下的孩子会觉得是被迫的,一旦找到机会就可能会放纵自己,而那些被帮助引导的孩子则会觉得这是我的选择。
精神分析学认为,对肮脏的管理大多数都可以回溯到对排泄物的管理上,这看上去是非常直观的、生活化的理解。脏东西如果被管理得好,生活就会很舒适。事实上,大小便还有一个深刻的心理隐喻,他们是负面情绪的象征。在精神分析看来,这一心理隐喻的源头是共生期的婴儿就开始有的婴儿就像是活在全好全坏的神话世界中……
龙爸开讲关注
社交中的接纳与拒绝
bybeibeivsswl@
留守儿童该如何健康长大?
by龙爸开讲
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
by~!@#¥%
成长的烦恼有多少?
走进婚姻真的那么难吗?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