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地理课-02序言(下):以诗词为参照,了解自己属于“中国”的部分
前面一节你已经知道了地理空间对中国文学而言有多么重要,又了解了中国的诗人是多么能走的一群人。现在我想跟你说说,我打算怎么来上这门课,也就是课程的基本方F论。
诗词里的地理课-02序言(下):以诗词为参照,了解自己属于“中国”的部分
前面一节你已经知道了地理空间对中国文学而言有多么重要,又了解了中国的诗人是多么能走的一群人。现在我想跟你说说,我打算怎么来上这门课,也就是课程的基本方F论。
简单来说,就是回到诗歌现场,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还原诗歌情境。说来简单,其实这是一套致广大、尽精微的功夫。就大处说,上至了解气候、时节、物候,下至踏勘地域,观察山形水势。就细微处来说,从一株植物、一只动物开始,直到建立起这个地方博物谱系。为什么需要这样做呢?你看查看山的形式,还有河流的流向,再看山形水势和太阳月亮升起落下的轨迹。其实诗中的朝朝暮暮、四时寒暑就在其中,这就是所谓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实并不玄虚,对中国文化来说,天地万物本来就是相连一体的,跟人的内心情感也是息息相关。
当你搜集了所有这些现象片段,你就可以把它们合在一处来分析,然后提取规律,建立起一整套靠人文地理思维。这种在诗歌的时空场景中进行的还原,很可能会解开你心里多年的疑问,更有可能让你对一首早已烂熟于心的作品突然生出新的理解,大呼原来如此。还是举个例子吧,比如王之涣的名作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可能没有中国人不知道对吗?但是你有没有追问过,鹳雀楼究竟在哪里?白日依山尽又是哪座山?黄河入海流在鹳雀楼真能看到吗?还是只出现在诗人的意念里?
鹳雀楼在山西省南部,它坐落的位置是一个著名的黄河渡口,叫做蒲津渡。蒲是蒲扇的蒲字,津是天津的津,也就是渡口的意思。如果你去了普京渡,如果你在那里登上鹳雀楼,向东西南北四面眺望一下,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这首诗会诞生在这里。这里的地理特点就四个字,山河险要。河,当然是黄河,那山呢?原来是著名的西岳华山。请你注意,其实最特殊的是黄河和华山的位置关系,以及因此而决定的黄河的流向变化,使这里成为中国不可替代的山河重镇。
黄河在这一段之前是由北向南浩浩荡荡直切下来的,不错,就是它在北部中国画出的那个几字形的第二笔。然后当他流到普金渡,也就是鹳雀楼附近,又在这附近先后接纳了他最大的两条支流汾河和渭河。有容乃大。这时黄河的水量可以用汪洋自肆来形容。而就在这时候,他被西岳华山挡住了去路,他在这头向北,却又被中条山拦住了。于是他怒而向东,冲破黄土高原的缺口,向着华北大平原奔腾而去。
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所有的山河地理,他看着太阳向华山背后一点点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