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精讲-37《卷中·答顾东桥书》辨“即物穷理”之非
咱们今天继续宣读一段传奇路中王阳明答顾东桥书来书云,文娱学者乃谓极无穷理之说,亦是玩物丧志。又取其厌烦旧约,涵养本源,述说标示学者,只为晚年定论,此意恐非。这一段是顾东桥先生对王阳明的当时一个做法的批评。
阳明心学精讲-37《卷中·答顾东桥书》辨“即物穷理”之非
咱们今天继续宣读一段传奇路中王阳明答顾东桥书来书云,文娱学者乃谓极无穷理之说,亦是玩物丧志。又取其厌烦旧约,涵养本源,述说标示学者,只为晚年定论,此意恐非。这一段是顾东桥先生对王阳明的当时一个做法的批评。
这是个什么事?大家都知道王阳明曾经激怒朱子晚年定论。按照王阳明的观点,当时这个学术界所流传的朱熹的观点,吉沃炯黎,格物致知,都是中年未定之说。王阳明说朱惠安晚年后悔了,在晚年的一些个观点,反而是回归到了心和理的统一。所以他记录了一些个文章,把它称为朱子晚年定论。顾东桥先生在这里所做的批评就是指这个。而发我听说你对学者说及物穷理之说是玩物丧志,并且又取诸子厌烦旧约,涵养本源等这样的一些说法,雕饰学者只为晚年定论,这个恐怕也不对。
好,下面我们看王阳明是怎么来对这件事情做出解释的。王阳明是诸子所谓格物云者,在极物而穷其理也。这是王阳明一开始就突出诸子的观点。诸子讲格物,什么意思?在极物而穷其理,极物而穷其实际上也就是诸子所说的格物致知。因为按照诸子的观点,天下有一本之理,而事事物物各有其理。这个分数之理和一本之理显而易见,可以说是相及而不相同。
文学的根本任务是要达成关于一本之礼的体育。一本之理它并不是单独呈现的,它是通过分数之礼来呈现的。所以朱子说我们就只能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如此这般不断的穷分数之理,甄姬历久真奇利。九这个词语是来自于荀子的劝学篇,真心立就有分书之理,不断的积累,最终达成对于一本之理的通体把握。
王阳明说极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无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悉心于理而为二已。我们上一次也谈到过王阳明是对朱熹的这个心理为二这个观点是提出了严厉批评的。这里再次说,只是极物而求理,而不是推源乎本心以求理。那么你是到事事物物上求个所谓定理,这也就是诸子讲的事事物物皆有其理,也就是所谓的分疏之礼。王阳明说如果这么去做,是以无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那结果是什么呢?心心于理而为二也。
王阳明进一步分析,夫求理于事事无辜者,如求孝之礼与其亲之谓也。求孝之礼于其亲,则孝之礼,其果在于无之心也,亦果在于于亲之甚也。这个质疑倒是挺有利。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就好比是说我们要讲求一个孝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