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自卑与超越》-07家庭的影响:理解原生家庭的代际传递
上一讲我们围绕自卑与超越的第五章核心讨论的梦和梦的解释,也介绍了在现代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学家对梦的理解。今天是我们精读的第七讲。
我会结合阿德勒书中的内容,和你聊聊俄狄浦斯情节的现代意义,以及我们如何审视自己的发展。
首先我想和你一起跟着阿德勒的思路,从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谈起。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是老生常谈了,甚至有人人会开玩笑的说,孩子出现一切问题都是母亲的责任。也有很多人会质疑,过度关注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会给母亲这个角色带来不公平的压力,同时使得父亲的角色被忽视。也会有人困惑,到底母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否真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又或者这些都是社会和文化带来的压力?所以在今天的精读中,我会和你探讨早期母婴关系里面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共生关系里面的依恋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以及分离个体化的发生。
首先我们来看看共生关系,母亲和孩子之间区别于其他关系,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母婴的天然联系。在孩子出生之前,通常母亲已经可以感觉到孩子,甚至可以和胎儿有互动,比如唤醒、安抚等等。对于母亲来说,从胎儿成型起,这个关系就是天然存在的这与父亲和孩子的关系非常不一样。因为对于父亲来说,即使看到了胎儿的B超图像,在他的脑海里面更多的是一个概念的形成,很难有与母亲一样的感受。在孩子出生之后,父亲是根据孩子的声音,孩子的样子,孩子身上的各种各样的气味,通过这些感官感受来开始建立关系的。虽然这是生理上因素决定的,但是同时也就形成了父亲与母亲在和婴儿的关系上很重要的不同。
对于婴儿来说,在子宫中发育的过程中,他已经习惯了母亲的温度和心跳。所以在出生之后,当他被母亲抱在怀里重新听到熟悉的心跳声时,孩子是相对更容易被安抚的,与此同时,母亲对孩子的感受也更为敏感,更容易回应孩子。当这种需求唤起,需求被看见和理解,需求被满足得到安抚,这个过程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很愉悦的。那么我们就会认为孩子和母亲之间有良好的共生关系。
记得我们学习过的依恋循环吗?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的需求能够被满足,并且满足孩子本身也会给母亲带来良好的感受,是孩子就会通过互动关系获得基础安全感,而母亲也能通过照顾孩子获得自信。当然这个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一开始的时候新手妈妈也会手忙脚乱,孩子也会在适应子宫外面的这个事借的时候遇到各种困难……
龙爸开讲关注
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
by~!@#¥%
留守儿童该如何健康长大?
by龙爸开讲
社交中的接纳与拒绝
bybeibeivsswl@
成长的烦恼有多少?
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心理故障了该怎么办?
byminluo2@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