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丛文_边城。
冯唐认为:古今中外,如果让他选择出来十部最好的小说,他就必把“它”扔进去。
这个“它”就是沈丛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在以前各种斗争是主旋律的年代,国人可能还看不到这本小说。然而,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越来越高,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一块瑰宝。
无独有偶,喜欢文学的人,津津乐道的是文学史上的两座城:
一座是钱钟书的《围城》,另一座就是沈丛文的《边城》。
这座城中的故事各有千秋。前者写尽了现实的波折与人生的无奈,后者则超尘脱俗,充满着田园牧歌。
这样看来,似乎《边城》就更像是作者的一种想像,完全的虚拟。其实并不然,边城并不是梦幻,而是真实存在的。
《边城》的难得之处在于,作者通过优美的笔触刻画出来恬静、美好的生活,在它的背后却有一股时淡时浓的悲至难言的忧愁。
读过这本小说的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女主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然而,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份爱情打从开始,就注定会是一个悲剧。
这种小说的结构是渗透着作者的人生观的,那便是:凡事看似偶然的巧合,实则宿命的必然。
《边城》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忧郁而唯美的湘西风情,告诉我们一种命运观: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情,所遇之事因你而生,所遇之人因你而来。
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边城》,可以这样说:在交通不便的边城茶峒,一个叫翠翠的女孩命运多舛的一生。
故事看似平淡,而实际上却是情浓化不开——边城里的所有人都饱含深情,他们选择最健康的心态对待命运的起起伏伏,在时光的滚滚洪流中迎着困难快乐向前。
读过这本书后,每一个读者都会有所顿悟,或者从此我们就能找到最好的活法,会释怀过往,淡忘有些事,从事生活得更加随意随心。
在小说中翠翠生活的场景,就是美轮美奂的“桃花源”,令人无限神往。实际上,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沈丛文就是把湘西当成桃花源写来的。
现在很多人也发现了这个秘密,那里有一个县现在已经改名叫“桃源”了,说实话看沈丛文散文中的描写,那还真的可能是全国范围内最符合桃花源设定的。
在小说的最后,傩送的歌声再也没有响起。第二天翠翠起床后发现船已经离开了,屋后的白塔被水冲塌。
当翠翠去找爷爷时,老人已经在雷声过后默默离逝……最后只有老军人杨马兵一直陪伴着翠翠一直做着摆渡,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命运或许就是如此,爱而不得、生活艰难、天灾人祸不断……各种灾难就像一张大网,而人只能卑微地活在其中。
生而为人,谁又能逃得过命运这张大网无情的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