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心理学经典
一起读心理学经典,一起成为心理学的内行,做家庭的成功经营者,获得更持久的幸福。
今天咱们分析的心理学经典著名叫《接纳孩子》,副标题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顾名思义,这是一本探讨育儿的作品。
确实如此,该书着重对6岁之前的儿童养育做了深入浅出的讨论。
自从蒙氏教育理论在全世界普及之后,所有人都对于敏感期这个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都知道:如果想让孩子变得拥有更高的情商和智商,那就得抓住多个孩子的敏感期。
而孩子的敏感期就是集中出现在孩子的6岁之前。
说到这儿,你一定会明白这段时间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了吧,说是决定了孩子的一生也不为过。在中国人的语境中,“六岁看老”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在这个年龄段内,如果孩子的人格发展有所偏差,矫正起来还是相对容易的。但如果孩子再大一点,或者过了13岁后,才发现了人格出现问题,那就很难再纠正,最理想的状况也得花上数年才可能得到解决。
所以这本书,对于众多的宝爸宝妈们,是非常值得阅读的。如果真正读懂的,就极大可能真正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再不济也可以为孩子的人格发展,奠定一个良性的基础,并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得到很多启发。
这本书也会给我们自身很多思考:
为什么我们会变成这样?
幼儿时期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如果我们有了孩子,怎样才能避免自己的问题发生在孩子身上?
在这种思考的过程中,就可能实现父母的自我成长,而这种成长,对于我们教育孩子那将是最宝贵的营养。
在儿童心理科病房工作多年的经验告诉我,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并不是最难被治愈的,最难治愈的其实是家长。
每个心理方面有障碍的孩子背后,几乎都站着一个不能解决自己困扰的爸爸妈妈,亦或是有一个不健康的家庭系统。
我们工作的对象往往不是这个来住院的孩子,而是孩子所处的整个家庭系统,甚至有很多孩子告诉我为什么来住院的是我,我是被我爸打成这样的,来住院的应该是我爸或者我妈,他们才更需要帮助。
哪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只是太多的父母不知怎么去爱,爱的方式和方法往往会让孩子想要逃离这份沉重的、有压力的爱。
父母不是生来就会做父母,做一个好的家长几乎是一生的课程。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中说: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
我可以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以及种族如何,
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或者强盗。
华生的这段言论生动的说明了环境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虽然说得太过绝对,但无法否认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几乎婴儿的所有行为都会打上父母的印记,因此父母的自我成长是育儿过程中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