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你的焦虑和紧张,其实都源于潜意识
你可能不知道怎么回事,自己就会很愤怒、很焦虑。
有时候,你可能需要出于现实的考虑,需要把这些负面的情绪压抑在心底,可是这会形成更大的心理问题。
一旦它们爆发,还可能引起更加严重的身心疾病,比如溃疡、心脏病、抑郁症等。
其实,你可能不知道你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是源自于潜意识的。
潜意识是你的生命底色
你的思维决定了你的一生,这是一句有名的老话,我认为说得很有道理。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自我实现的预言”,你心里想什么,就一定会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什么。
你的体验是两维的,既客观又主观,可以说能看见,又是那么隐形不见。
换句话说,你的思维不过是现实世界在你头脑中的折射。
而你的思维并不是方方面面,你都可以明确的感知,就如海中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不过是极小的一部分,海面之下才是冰山的真实面貌,它们就是潜意识,可以说是我们的生命预言书。
那么潜意识是怎么形成的呢?
奥秘在于你的大脑。
大脑皮层是意识和推理的人体器官,你感知到的一切信息都要送到这里处理。
如果一种想法反复出现,就会被大脑刻入深度记忆,并且大部分信息被送入潜意识中,变成身心条件反射的一部分,一旦遇到诱发的条件就会被激活。
潜意识是最有行为能力的,它从来不跟你的意识争论,也不管你当时在想什么,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立刻触发。
说到严重一点儿,你早年生活留下的潜意识,已经写好了你的下半生。
所以有位哲学家说:“人就是靠自己想象生活的。
”
生活在潜意识的世界中
心理学大师威廉·詹姆斯说:你的潜意识正在改造世界。
人们的潜意识中隐藏着无穷的智慧和能量。
几乎在任何时间和场合,你的潜意识都在影响你的思想和行为。
所以,你最好是向潜意识中输入一些积极乐观的正向思想。
而世界上过多的混乱和悲剧,则大多源于人们的意识与潜意识的互相影响。
如果两者一致,个体的心理相对会比较健康,否则就会导致疾病和悲剧。
下面我们介绍3条让你掌握潜意识的规则:
第一条规则:思想至上
潜意识就像是趴墙根的,天天都在偷听你,它既听你的言语又听你的思想。
虽然潜意识本身并不产生思想,但它却存储着你对周围生活环境的理解和感知,有些内容可能你的意识已经忘记了。
没有意识的输入,潜意识是不可能有相关信息的。
比如“老虎可怕”对于大人来说是有潜意识的,而小孩子却不会,可能把老虎当成大猫,不会出现害怕的本能反应。
这就是因为它的意识里从来就没有过“老虎可怕”的信息来源。
此外,是你的思维,导致了你的负面情绪和痛苦,而不是现实世界的事物或事件本身。
驱动潜意识的思想和基本理念才是点燃潜意识的指令。
当你的人生观——你的想法——引发存在主义恐惧时,它们就会创造出一种可预测的模式。
限制性信念会在你的脑海中产生图像,从而产生恐惧,从而引发你的生存反应。
限制性信念就是一种心理障碍。
它们让你专注于你最害怕的事情、生活中的失败,它们会剥夺你的幸福。
例如,一种常见的限制性信念是根据他人的看法评估我们的自我价值。
如果你这样想,你越是迎合别人,你就越不相信自己。
这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无论你读了多少书,上了多少课,参加了多少次培训,你仍然会在“我不够好”的痛苦中翻滚。
第二条规则:从意识到潜意识
局限性和其他信念形成了潜意识依赖于意识。
也许你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努力证明自己做得很好。
这就是这些限制性信念的力量。
你需要知道:
负面信念就是谎言,因为它们对你或你的生活没有帮助。
他们限制你而不是给你自由,让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例如,通过让你专注于存在的恐惧,它们只会增加你的不愉快,这可能会导致持续数天的争吵。
限制性信念的力量在于,大多数时候它们会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地发作,并且它们与你的意识背道而弛。
有办法克服限制性思想吗?
通过关注你的想法并参与思考来识别限制性信念可以帮助你发展正向的自觉意识。
但对你来说真正的挑战是:你愿意通过审视你的思想来审视你的生活吗?
除非你愿意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否则你的改变努力将会被你的潜意识所阻碍。
当你没有意识到你和伴侣之间争论的能量时,你可能会反应过度并责怪他们。
但每次你这样做,只会加深你内心已有的不愉快的情绪,比如孤独、抗拒或羞耻。
第三条规则::接纳负面情绪
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会提高你的情商,让你更加成熟,充分允许你的潜意识,全方位体验脆弱的情绪,可能是唯一的捷径。
作为一个人,你自然渴望体验自己内心的积极情绪——爱、热情、自信等等。
这是内心持续需要的极其重要的情感体验。
然而,关于如何处理负面情绪的心理指导却非常少。
要学会如何在面临挑战时保持勇气并继续尝试,还需要知道如何平静你的身心。
你可能想知道,感受不愉快的情绪并让它们触动你的心,或向亲友透露它们能让你变得更坚强。
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在折磨你。
一旦你明白了这个真理,事情就会开始改变。
然后你就可以扭转局面。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