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心理咨询:中小学生常见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生的心理咨询存在很强的共性、问题比较集中,因此具备集中归纳处理的条件,我们归纳出以下几个典型的场景的应付策略,分享给广大的同仁。
01
问题:我是学校的心理老师,同时也兼任政Z老师,当我的学生来找我做心理咨询,我该怎么处理?
解答:心理老师兼任知识课的老师,是不少学校的普遍作法,尽管这种作法并不提倡,然而它却是一种不得不接受的现状。
此时,当你的知识课学生来找你做心理咨询,就容易产生身份重叠的问题,从而影响心理咨询的客观性和理性。这违背我们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则,应该尽可能的避免与来访者产生多重关系,可以把学生转介给别的心理老师。
如果实在无法避免多重关系时,应该告知学生这种多重关系会带来的可能性风险,比如咨询师知晓一些学生的隐私,这样有可能会影响咨访双方关系的建立。
咨询师也要确认这种多重关系是否会影响到自己对于学生评估的客观性。咨询师还需要特别注意在非咨询场景下双方的言行,约定好双方要避免些什么。当咨询的时候,要在哪些固定地方和时间进行,以及相关的保密条例都要事先做出约定。
02
问题:中小学生还是未成年人,孩子自己在学校里面去向心理老师做心理咨询时,需要家长知情吗?
解答:因为中小学生在法律意义上还不是一个独立的人,此时他们做心理咨询时需要征得监护人的同意。因此,咨询师在给学生开展咨询前应该征得父母的书面授权,并及时向父母通报咨询的进展。
然而,在学生与家长亲子关系不佳的情况下,如果事先让父母知情,很可能会造成咨访关系的过早脱落而无法起到救助的目的。
因此,建议学校告知学生:会向父母告知孩子在校接受心理咨询,但具体的内容先不透露。当然,如果孩子同意将咨询进展告知家长的情况下,可以在保证孩子隐私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向父母披露咨询的状况。
当咨询师发现学生的状况已经十分危险,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时,需要果断的打破保密协议,向监护人通知孩子的相关事宜。
尽管如此,在打破保密协议前,咨询师还是需要向学生充分说明这样做的原因,以打破其顾虑,同时为推动即将到来的三方协作打好基础。
03
问题:其他的老师希望了解孩子的咨询状况,我可以说吗?
解答:原则上,是不建议向知识课老师透露学生的心理咨询情况的。特别是在孩子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况下,咨询这样做很可能会失去孩子的信任,届时咨询将很难起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咨询师并不需要刻意回避与其他同事之间的交往,因为在交往中可以侧面了解学生的状况,更好的促进咨询的时展。可是当对方问及咨询进展时,咨询师需要澄清自己的职责,以征得同事的理解。
在确实需要同事予以协助时,可以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向同事披露一定的内容。
04
问题:学校中的日常事务是比较多的,很难保证双方都有时间做到每周咨询一次,每次50分钟的咨询频次,该如何办?
解答:学校里面的心理咨询与校外的专业咨询机构是不同的,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的教学安排决定和影响,比如没有一次50分钟的整块时间,也很难保证每周一定可以安排一次咨询。
因此,咨询师需要在了解学校的教学安排后予以协调。可以把咨询的时间和次数,都进行一些灵活性的调整,比如每周安排2次,每次20分钟-30分钟。
在孩子情况很紧急的情况下,可以与任课老师沟通,利用一些非核心课程的时间或者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临时咨询,以达到及时有效给予孩子心理援助的目的。
05
问题:学校的任何老师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吗?
解答:虽然这是很多学校正在做的一件事,学校会安排德育老师或政Z老师,甚至其他的任课老师兼任心理老师为孩子进行心理咨询。
如果这些心理老师确实是以“心理老师”的身份入职学校,后才兼职任课老师,而且有相应的心理咨询经验,这种作法当然是可以的,否则,老师只是按照自己的寻常理解为孩子进行心理咨询,难免会越帮越忙。
心理咨询虽然看起来只是谈谈话,而实际上却是内有乾坤,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就像相声演员一样,你看着人家只是说说话,那是可以卖票的,是“高科技”,不是谁都可以干的。
如果校内实在无心理老师,可以向校外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而且在孩子情况复杂严重时,还需要更加资深的咨询师予以督导,这些都不是其他任课老师都完成的。
在心理老师比较忙的情况下,其他的任课老师至多可以帮助他们提供心理辅导或者开展心理健康课程。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0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