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盘点那些心理咨询...正文

盘点那些心理咨询师最不能接受的话

发布于1年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盘点那些心理咨询师最不能接受的话
文/龙爸开讲

盘点那些心理咨询师最不能接受的话


听有些人的傻问题,会让心理咨询师硬生生的整出内伤,来看看哪个问题你遇到过?


 01  “搞心理学的人,都有病”

且不说这种话有没有道理,单单这种表述方式就会让人火气冲天。
搞心理学的人有病,难道说这种话的人不是更有病吗?

或许新入行的人,一听到这话,就必须跟人急个脸红脖子粗。
如果你真的这样子做了,反倒中了那人的奸计,最后他一定会说:你看,我说对了吧,你们这样子,不就是有病吗?

这真是杀R诛心,一句话能把人给噎死。


从事心理咨询时间久了,我们自省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以至于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有时候也是比较严重的,反倒是有些认同上面那句疯话了。

尽管绝大多数心理咨询师的心理问题没有严重到生病的程度,可是也足以让我们对原生家庭的种种创伤有切肤之痛。
事实上,很多心理咨询师都是自我疗愈的过程中踏入这一行的,作为一名成熟咨询师的标志之一就是可以比较坦然的面对自己潜意识中的那些暗伤,于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或许自己是真的有病。

记得有一次,有位朋友带了另一位朋友来咨询一些心理问题,访谈刚开始十来分钟,他就有些坐不住了,直言道:“问题并不复杂吧,还扯到了潜意识,你们搞心理学的都有病呀!”

我显得非常高情商的样子,十分坦然的说:“是呀,我经常病得死去活来的!”

不得不说,很神奇,现场的气氛一下子就融洽了,那位朋友再也不显得烦躁了。


 02  “猜猜,我们现在想什么?”

有些人就是喜欢让人猜他在想什么?特别是面前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他们就更来劲了。

以前听到这种话,我就会感觉手足无措、满脸尴尬。
这也不奇怪,你想想:我又不是人家肚子里的虫,怎么可能会知道他在想什么呢?

猜不中的概率几乎是100%,那现场的气氛一定会难堪到用脚趾头挖出一间地下室来,猜不中的后果当然是很严重的,至少也会换来一句:“你看学心理学的也不咋地吧!”

这跟学心理学有毛线关系呀,一不小心就躺枪了。
人说问了,还不能不接招,这就是大型社死现场。
不过,在心理行业浸淫久了,再也不怕这种套路,会直接打擦边球:“你都在说什么呀!”于是,对方也会一笑而过。


03 “你们不就是搞催眠的吗?来给哥催一个!”

学心理学的自己都不知道:啥时间就跟催眠的整一块儿了?

这或许是因为电视上经常会有一些催眠秀之类的节目,而节目的嘉宾通常会有若干个心理学家来点缀,于是神奇的事情便发生了——催眠与心理学划上的等号。

即便是心理咨询师可以催眠,这也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因为催眠是有成功概率的,而且有些人是难以被催眠的。

如果催眠不能成功,那咨询师就很难下得了台。
对于年轻气盛的咨询师,或许会遇到这种场合非要催眠一下证明自己很牛。
这其实也不伤大雅,年轻人伤得起。

可是到了我这个年纪,就什么也不怕了,通常会大咧咧的说:“我早就不玩这个了!”


 04 “我有心理问题,来你帮我咨询咨询,好吧?”

不要误会他的意思是:出钱找你做咨询。
他只是想占你的便宜而已,你哪怕是找他借几百块钱,他就把你们的友谊踩到狗粪上。

对了,这些不要脸的人通常都是熟人,亲朋好友或者老同学之类的。
似乎别人都不需要赚钱养家,都是生来就为了给他们帮忙的。

这些人还喜欢搞道德绑架那一套,提出这种尴尬的问题通常都是在不少熟人聚会的场所。
你说答应不答应?如果你敢说一个“不”,那鸡肋的社交圈儿你还混不混?

当然,这也可能跟自己不断发心理咨询相关的朋友圈有关,不断在圈子里强化自己心理咨询师的特征,结果就把自己架到火上来烤了。

答应吧?这是明显违背心理咨询原则的,一、不能给熟人做咨询,会出现多重关系;二、不做友情类咨询。

不答应呢?亲友圈子得罪不起。

好在凡事遇多了就见怪不怪,现在遭遇这种场景,我一般都会笑着说:“别开玩笑了,我自己的心理问题比你严重多了!”如此大家哄堂大笑,就算过去了。


05 “你快给我一些建议,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做?”

有时他们会补充说:“你看人家XXX顾问,他的建议就很专业。

“怎么办”是心理咨询中的一个大问题。
然而心理咨询师并不是神,不可能马上给求助者一套办法,让他立即好起来。

更何况,你真的以为求助者来找你咨询是为了那个答案吗?而你仓促给他的那个所谓的解决方案真的可以解决他的问题?

如果你是这样认为的,说明你在心理咨询行业还是一个小白。
因为心理咨询所要解决的通常都是情绪上的麻烦。
如此说来,难道心理咨询师的首要工作不是安抚求助者的情绪吗?

所以,再遇到有求助者上来就要解决方案,你应该叉开话题,说一句:“我知道你一直以来心里很苦……”


06 “一小时的咨询就要几百块,太贵了!”

所谓PP决定立场。

记得有位来访者说:“我从初中就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一直在学习心理学。
我学习心理学的目标是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作为咨询师,自我成长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而且需要很长的时间。
光是前期的理论学习、自我成长和监督的费用就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后续产品您的努力可能不会得到回报。

来访者提出这个问题的部分原因是手头并不宽裕。
咨询有多种选择,包括电话、视频、面对面等,在资金不太宽裕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稍微低价的方式。

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选择顾问的价格或调整咨询的频率。
不要给自己太大的经济压力。

当然,如果你学习能力强,最经济的办法是,自我了解程度高,自我意识好,可以购买一些相关的心理学书籍,自学。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