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心理咨询有效的3个机制,你知道哪个?
“谁愿意进入我的痛苦?谁会有勇气进入我这半死不活的生活?”如果真的有这个人,我相信他一定就是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在人们的眼中一直都是一种奇迹,就如同老郭说相声是一种“高科技”一样,心理咨询居然可以通过一顿说话的操作,就可以治愈来访者,真是让人·大呼神奇。
那么,心理咨询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呢?
在多年的心理咨询经历之后,我越来越相信:正是那样一段不断加深的咨访关系,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求助者的人生走向。
如果说我从事心理咨询最宝贵的经验,我想就是这么一条。
而当我回顾历年的个案后,特别是那些脱落的、失败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个案后,我更加确信了这一点。
正是在这段极其特殊的“亲密”关系中,咨访双方有了大量而密集的深层次交集,虽然不太相信,经过多次尝试之后,我还是选择相信就是这些交集赋予了心理咨询难以名状的魔力。
基本这个认知,我归纳出了三种链接构成了心理咨询的三种基本疗愈。
01 静听内心的声音
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们,有一股“内在声音”会时不时就响起来,而且我们自己完全管不住。
比如你正在忙,在学习、工作或者开会,内在声音会时不时就响起来,就算你在睡觉也无法幸免,它会进入到你的梦里来扰你。
可能你会感觉这无所谓吧,谁还不会在心里嘀咕几句呢?很不幸的是这种心底的声音有时会跟你正在做的事情完全相悖。
举个例子吧,比如你正在与孩子谈他差劲的学习成绩,想必对于每一位家长在此时都会比较崩溃吧,于是内在声音就会源源不断:
“这小子,怎么又考崩了?”、“这下子糟糕了,怎么办呢?”、“怎么能够提高一些分数呢?”、“批评他会不会打击到他?”、“该死,真是受不了了!”……而稍有理智的家长,实际上可能淡淡来一句:“儿子,来咱们看一下成绩吧!”
看看,这就是内在声音,它们简直就是无处没不在。
如果它们只是一闪而逝,那你就自个高兴去吧,怕的是它们绕梁三日、久久不散,那样就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甚至严重影响我们的家庭幸福。
那么,我们有办法让这种消极的内在声音不出现吗?
必须得承认:如果硬是要压抑它们并不好。
内在声音往往是那些隐秘的、羞耻的、恐惧的言语或情绪。
与其让它们被堵在心底,还不如在心里嘀咕几句。
可是如果自身的心理能量比较弱,这些内在声音会一再响起,如此一来,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就会被严重骚扰,可能会让我们夜不能寐饭不思,陷入无边无际的抑郁焦虑。
最麻烦的是这些话我们无法对第二个人诉说,如此做的后果非但不能换来共情,还很可能招致更大的危险。
也会让自己更加失望。
因为那个人并不会真心的关心你,他们甚至连认真倾听都做不到,还会不断的打断你的倾诉,不时随便发表他们的观点,也永远无法放下自己的事情,只是心不在焉的给予一些不值钱的安慰,有时还会是嘲讽和不耐烦。
或许这才是心理咨询师存在的价值,他们的职业就是以倾听为天职的。
在良性的咨访关系中,咨询师会以一种宽容、接纳的态度迫切的等待着倾听你的内在声音。
如果你表达得不充分或者不清晰,他们还会不断的从各个侧面来探寻和引导你的内在声音,这种被关心、被呵护的感觉似乎从来没有过。
与一般人不同,咨询师从不轻易打断什么我,他们会友善的聆听,他们的状态非常稳定,不会刻意的迎合或贬低你,不会好为人师——这种感觉或许会让我们回到婴儿时期,那时候妈妈就是这样的。
经过一段心理咨询之后,来访者也会逐渐建立起来一种有益的习惯,慢慢学会聆听自己的内在声音,不会再生硬的把它们赶走,而且也具备了一些聆听的耐心。
随着咨访关系的进一步升华,咨询师会继续鼓励来访者多讲一点,这个过程可以让来访者的情感和情绪更加饱满、更加丰富起来。
02 共同经历
“共同经历”是咨询探访关系中最美妙、最感人、最“浪漫”的环节。
如果50分钟的谈话,双方很可能会有几十秒的“共同经历感”,这对于心理咨询过程是难能可贵的,而且这种共同体验的时长会随着咨访关系的深入,会自然的延长。
当然,对于理性的来访者来说,需要长期的咨询之后才可能会体会到这种“共同体验”,这个过程对于过于理性的咨询师也是很难的,因为他的脑子里都是各种技术,太缺乏人情味了。
那么,“体验”究竟是什么东西?
这个词还是很复杂的,因为它可以是名词、动词还可以是形容词,如此一来虽然让共同体验的难度有所增加,不过,也增加了体验的维度——复杂的词汇往往意味着更加复杂的心理活动、掩藏着复杂的人性。
简单的说吧,体验就是某种感觉。
“经历”说的是“在其中”,而“感觉”就会有更多的心理活动加入其中,比如情感、思想、想像、梦境。
所以,共同体验就是咨访双方正在共同经历某种感觉。
其实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只是过去了很多年,这种体验越来越少,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自己早就记不清了。
想像那些活在爱中的时刻,比如幼年时、初恋间,你的一个眼神,对方就心知肚知了,那是一种深度被理解的感觉。
当这种时刻出现在咨访关系中,一定会迅速改善来访者的状态,就是那颗迷失的心再次被触动了。
所以,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最绝杀的武器,不是华丽的技巧,而是那颗真正悲悯的心。
03 共情与移情
咨询与探访的关系绝非只会是表面上那么美好,而更多的是一种“相互试探”。
如果把咨询关系比作“同事关系”,表面上的进程是:在多50分钟里,一个同事一直陈述材料和意见,而另一个同事在听材料,有时还并排审阅材料。
事实上,还有一个隐性进程,那就是“互相审视”。
双方正在进行一场悄然的内心对话,只不过这场对话却要露骨得多。
例如,来访者的内心说:“他为什么这么说?”、“只有我一个人在谈论心理咨询吗?”、“他觉得我怎么样?”、“他该不会是看穿了我刚才的表现吧?”、“时间快到了”、“这表情是什么意思?”、“我真的无话可说”、“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其实你不知道我在想什么”……
这些无法明说的“内心对话”就是来访者的“想象”,往往是在说:我在他心中是什么样子?
这些都是移情的一部分,比如,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的关系逐渐演变为来访者和重要的早期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感受、行为和互动模式。
这虽然非常尴尬,可是却是必须的。
来访者寻求心理治疗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为了获得某种专业、权威的帮助,获得一些解决痛苦的方法和建议。
顶多是对顾问专业能力的认可。
然而,随着咨询的进行,我发现自己其实对咨询师产生了一些感情或情绪,这是出乎意料的。
在来访者看来,这违背了“初衷”,他对自己充满了评判和烦恼……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