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不要说1亿小目标,心理咨询师听着烦
这几年,大家总是拿“小目标”调侃,事实上别说个人了,就算是很多公司离这个目标还是很遥远。
对于商业比较了解的人一定会知道:营业额与所在行业的“轻重”有很大关系。
你一个卖煎饼果子的,就算开连锁,一年的营业额,也不一定顶得上人家波音卖一架飞机值钱。
所以说,轻工行业中的企业就很难拥有超高的营业额,因此利润总额也不易飙得很高。
近些年,有些学者把服务业也列进来,称之为“无重行业”,比如管理咨询、广告、公关机构、心理咨询都是纯服务业,即“无重”的。
它们要想突破1亿小目标尤为困难。
现实情况也是如此,即便是国内的头部心理机构,也很少有年营业额超过1个亿的,它们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就业岗位、纳税标准,都是名副其实的小门小户。
按照“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的说法,心理咨询就是那种天然的分散型行业。
即使大家都知道心理咨询在不远的将来必将大行其道,也不太可能出现超级大型的咨询机构。
不仅于此,虽然心理咨询是朝阳产业,可是还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中,当全球经济遭遇寒冬时,心理行业也同样寒意阵阵,不少心理机构都遭遇了经营上的艰难。
01 流量不足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心理咨询服务只是一种非必需的产品,不是米面粮油每吨都离不了。
所以,虽然几乎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可是来我做心理咨询的人并不是很多。
等求助者找到心理咨询师的时候,多半他们的情况已经严重到超出了心理咨询的范畴,应该去转诊到医院精神科做临床治疗的地步。
特别是几年的疫情下来,让很多人的收入锐减,大家都生计艰难,连吃饭都要考虑再三,更别说不是必需品的心理咨询了。
以前可能几千上万的心理课,根本不用考虑就报了,现在哪怕是几百块的心理咨询,也要犹豫不决。
另外,现在网上的心理服务也是套路多多,到处都是拉人头的,打着免费的旗号,一旦你入群,就很容易被忽悠。
被打过多次“针”之后,很多人也越来越小心谨慎。
更何况,即便是求助者愿意来做心理咨询,也出得起这个钱,可是还是有难度,因为来访者如果文化程度太低,或者没有心理学的基本常识,那就咨询也很难进行下去。
也就是说,心理咨询是有一个门槛限制的。
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一方面媒体不断鼓吹心理咨询的热潮,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师却生计艰难,只有少数几个频繁刷存在感的所谓专家会生活得比较好而已。
造成这种尴尬的结局,其实跟心理行业鱼龙混杂的现状也有关系。
这个行业中,伪专家太多了,有些咨询师根本就没有接受过心理学的专业学习就来蒙事。
更别说国内根本就没有心理学的全程学历教育,可以说大家都是泥腿子,那就很难判断执业水平了。
02 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我们主要从心理咨询和培训两个方面来讨论产品困境。
三年前,朋友小W花费3000元在某领先的心理平台接受了6次心理咨询服务。
后来他向我抱怨心理咨询毛用没有。
作为一种产品,心理咨询服务的有效性和效果的有效性是值得讨论的话题。
人们经常在网络上抱怨,找到合适的咨询师就像相亲一样需要运气,抱怨心理咨询没用或者咨询师不合适的情况并不少见。
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广泛的。
国内的心理机构,即使之前没有涉及培训,现在也普遍完成了培训业务模块。
心理培训一般围绕小白入门培训、小白进阶培训、顾问继续教育,分为产品研发三个模块。
目前的现状是,各机构的产品内容和教学师资高度同质化,增长相当缓慢。
除了前期积累的流量洼地之外,机构之间的壁垒已经很低。
03 谁是人才?
对于国内商业心理咨询组织来说,人才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我国高校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以学术研究为主。
其次,高校心理学专业招生规模较小,人才供给数量有限。
尤其是临床和咨询方向,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很难满足市场需求。
第三,心理机构的规模普遍较小,无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企业规模较小基本上意味着工资较低。
薪资水平较低,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流入。
专业人才供给不足不仅限制了心理机构的发展,也限制了全国心理产业的发展。
我国大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高度依赖国家财政支持。
受疫情、土地收入下降等因素影响,此类学科的培养规模近年来会略有提升,但很难做出大的调整。
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数年。
心理人才培养规模是心理行业发展的关键。
最后的话
任何行业的早期发展都需要一段时间的探索,心理学也不例外。
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探索阶段正是进入心理学行业的好时机。
时代在变,事情变得更容易。
又或许,每一个热爱心理学的人,都会是未来解决问题的人。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