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建立咨访关系的四个阶段
大家都知道:心理咨询产生效果的底层机制是咨访关系。
那么这种关系是怎样起作用的呢?它与同事关系或者朋友关系有什么不同呢?
事实上,咨访关系是一种心理咨询的工作关系,在建设、维护的过程中,都需要遵循一些心理学的原则。
否则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了泛泛之交无法交浅而言深,或者移情过深不仅无法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还为双方带来了新的困扰。
01
进入来访者的世界
理解他
几乎每一个心理学流派对于心理咨询的第一要求都是:进入来访者的世界,去尽可能的理解对方。
只不过说法不同,侧重点不尽相同罢了——
存太主义视角:进入来访者的世界;
人本主义视角:以来访者为中心开展工作;
精神分析视角:倾听来访者的情况,发掘潜意识中的动力;
社会角色视角:我与她、他、它之间发生了什么,即物化角色。
在咨访关系建立的早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进入来访者的世界,不仅要了解他的本体,还要了解他承担的社会角色。
比如:
我在公司做部门主管,承担的责任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因此,咨询时,我们不仅要理解来访者的主体世界,关注他的内心体验,还要进入他的角色世界。
比如来访者是一位女性,我们要了解她作为一个女人的感觉:
她作为女人,有些些快乐?
有哪些女人的烦恼?
与此同时,她可能是**,还可能是孩子的妈妈,我们也需要了解她在社会角色中的感觉:
做妻子的感觉如何?
做妈妈的感觉如何?
在公司上班担任的角色以及感觉如何?
不知你是否注意过:大部分来访者第一次来咨询时,说的都是角色中发生的事情。
比如:
孩子写作业拖沓,或者厌学;
老公有外遇,两人正在打冷战;
在工作单位被排挤,可能面临着被辞退……
02
促使来访者
自我体验
就是促使来访者沉浸式在他们的社会角色中体验,比如妻子,妈妈,儿子或者职场角色,从而构建成来完整的自我。
这样一来,咨访关系就变成了来访者与社会角色中的“他”,不再是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转化成了来访者不同角色之间的自我关系。
这个阶段重点还是观察和归纳,而不是无休无止的解析。
如果诠释太多,会妨碍来访者对不同角色下的自我进行真实的体验。
很多来访者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很擅长于分析自己,而把一些真·相漏掉了。
03
进入来访者
关系场域
咨询师需要进入跟心理问题相关的某个重要的角色关系场域。
咨询师的工作就是要扮演那个角色与来访者对话。
来访者非常恼恨自己的父亲,咨询师扮演的是父亲的角色——
当你每次说到与父亲的关系时,感觉你对父亲有很多期待,却没有得到满足。
所以你很失落和失望。
我在想你的父亲会是什么感觉,或许他和你一样有些失望。
当我们说这些话时,我们就已经进入了父亲的角色,而且不是浅层的那种,是深层的一种感知和共鸣。
所以,咨询师在这个角色里并不是要做心理防御,而是要帮助来访者发现更深层的自我。
04
鼓励来访者
行动起来
按照心理学的说法,这个阶段叫:“舍得与投身”。
即是——
对来访者的人生经历与关系进行梳理,
选择一些更重要的角色关系去加深,
暂时搁置一些不重要的角色关系。
存在主义说这是:使琐碎归于琐碎,其实就是舍得,然后投身其中去体验和实践,在角色与关系中更深度的发展。
发展的维度有二:
一。
本体与角色“他”之间的关系;二。
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
比如,亲子关系出问题的来做的咨询。
在经过理解、体验、深入三个阶段后,咨询师就要督促来访者采取行动了。
下面举例来看看,如何舍得与投身——
舍弃关注孩子的调皮相关,而选择关注孩子的孤独;
舍弃孩子的游戏的不良影响,而选择管理孩子的孤独。
经过这么一个过程后,我们对于孩子的嫌舍与烦躁就会被过滤,而把态度最大程度转化为接纳。
再遇到孩子一个人呆着时,来访者妈妈就不用再急着让孩子赶紧去看书学习,把自己的时间占上,也就是说:允许他孤独。
这时,妈妈会问孩子:
宝贝儿,自己呆着的时候,在想什么呢?能不能要妈妈分享一下?
这样做给予孩子的是另一种新的体验:
原来孤独并非是糟糕和一无是处的,而是一种放空的全新体验。
孩子也会重新认知自己:原来我并不是一个学习机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可以忙碌,更可以孤独或放空。
这便是“投身”,自此,他开始转变了。
总之,在一个系列的咨询结束后,我们就完成了对于来访者本体与他的各种角色的整合,打通了他的各种角色与自我的联系。
如此一来,来访者才能真正扛起自己命运的担子,满血复活去开始新的人生。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