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简史-35珊瑚帖
这一讲我给你介绍米芾的书法及其审美的现代转型。这讲的作品是珊瑚贴,也叫珊瑚笔架图,是米芾晚年的作品,现在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很多人初看到这件作品觉得很奇怪,我们按照他书写的顺序,从右往左看,有的字写歪了,有的字明显比别的字大,到了作品的左半部分,他还画了一个像叉子一样的图案,这就是珊瑚笔架了。按照通常的标准看,这幅字应该不能够称得上好看。是米芾写不好字吗?恰恰相反,米芾年轻的时候字不是这样的,他写的太漂亮了,太好了。你看下面这张北京故宫收藏的淡漠秋山画远天贴,虽然随手拈来,但是清丽均衡,是米兰的经典之作,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好看。
米弗的书法从好看到不好看的转变,要从他的经历谈起。米弗生活在1051年到1107年,跨越了宋神宗、宋哲宗和宋徽宗三朝。由于米孚的母亲是神宗皇帝的奶妈,她和神宗皇帝关系非同一般,因此有得天独厚的机会赏玩研究宫里收藏的历代书架的作品。所以你弗年轻时临摹名家到了可以乱真的地步,那么为什么到了晚年他要放下那些好看的书法?
我们先来看看米弗面临艺术道路的选择问题。在米夫年轻的时候就有不少评价说米芾的字虽然好看,但是还不到近人的那种气度,你记得好书法必须有近人笔法吧,米福的草书虽然深得唐人比如怀素的气息,但是也没有超出唐人的新东西。总之就是说他没有突破唐人的规范,发展出自己的特点。米夫自己当然知道这一点,其实他个人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书法史上的典型的问题。
前面我给你讲书法的历史,从上古的文字到篆书、隶书、章草,魏晋时进入一个高峰,有了草书、行书、楷书。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书法的运笔本身成为一种艺术语言。不同的书体带给人的感受也完全不同。比如唐代颜真卿的字丰满敦厚,像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柳公权的字劲拔干瘦,骨骼刚健,所以有颜筋柳骨的说法。但是书法发展到宋代的时候,已经很难创新了,几乎接近现代艺术所遇到的问题,写实油画也好,水墨也好,工笔画也好,好像所有的语言都被人玩尽了,再也找不到新意了。就算大家想从题材上来突破,可是一窝蜂的都去画类似的题材,似乎也没有新意。
苏东坡曾经批评米弗说,比圆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纰漏中有之好。也就是说,米弗只知道好的东西是好的,他不知道纰漏孤立的东西也是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