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西方哲学史。
这套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冒险,如果不是对各种哲学流派知根知底,是压根儿讲不了西方哲学史的。
对于芸芸众生而言,大家天天都在为了生活打拼, 生活中的困惑与苦恼很多,比如柴米油盐、上班、看病、育儿……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烦恼的根源。如果你也这样想,应该就需要学一点哲学了。
在正式开始讲西方哲学思想之前,我想花一些时间和大家讨论一些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比如:
什么是哲学?哲学有什么用?
我于1991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从事哲学研究已有26年。
这26年里,我曾遇到过很多尴尬的时刻。比如,寒暑假坐火车回家,来自世界各地的陌生人开始试探性地聊天。每当我说出自己的职业和身份时,原本热闹的场面往往会瞬间变得尴尬,我又一次成了聊天终结者。
高情商的人会说:奥,哲学呀,很高深的学问。这实际是说:
学这个有什么用?它又不能作为饭吃。
当然,偶尔有些求知欲旺盛的人会问:什么是哲学?
每当有人问我什么是哲学时,有两个例子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92年有一次,我和同学去北京王府井参加慈善活动。一位资深人士前来向我们表示慰问。当他得知我们是北大哲学系的学生时,他非常兴奋:
我知道你所说的哲学,就是把白变成黑,把黑变成白。
我们都知道:他说的是诡辩家,而非哲学家。
另一个例子发生在2006年,当时我已经是哲学系的老师了。
有次,我去小区旁边的理发店理发。在理发过程中,我跟理发师聊到了我的职业,我说我教哲学。我本来以为谈话就结束了,没想到停顿了三秒对方突然问我:
哲学是研究因果关系吗?
这也不算是说错。因为因果关系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哲学课题之一。正是休默对因果关系的怀疑,将康德从独断论的梦境中唤醒。
所以,当我听到这个洗头的女孩问哲学是不是因果关系时,我立刻感到惊讶,甚至顿生好感。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去那家理发店选择干洗,试图继续和那个女孩继续讨论因果性的问题。
直到半年后的某一天,洗头的女孩不辞而别,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一直跟她讨论因理性给她增加了困扰所致。
反正从那以儿,我去理发店就只选择湿洗,再也不干洗了。
上面的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首先,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哲学家。
第二,好的制度造就好公民,好的教育造就好的哲学观。受过错误教育的人,有时比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更可怕。
回到哲学是什么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
我们很少问什么是经济学、什么是生物学、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历史?
即使有人问起这个问题,他们也能很轻松地得到明确的答案,不像哲学家那样反复纠结。事实上,哲学家们自己也不断扣问哲学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