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心理学解读社会现象。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与群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的心理与行为。
比如经常在新闻中看到的慈善行为,这其实是一种助人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事实上有三种助人行为:
社会交换型。因为行为产生相应的收益,而推动的助人行为,即所谓的“一本万利”型公关行为。
社会规范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或者在帮助他人的社会期待中,出现的助人行为。
纯粹型利他。社会上总有一些生而为他人的人,他们理解他人的苦难,共情他们的处境,从而自觉地做出助人行为。
实际上,你注意到了没有?不管是哪一种助人行为,背后都有所处文化带的巨大影子。
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或者,提到文化,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对于中国人而言,文化可能意味着唐诗宋词的韵味,或者历史书中儒墨道法的百家争鸣。对于西方人而言,他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文艺复兴对于人性的解放,或者古希腊罗马的荣光,再或者是启蒙运动所勾画出来的人类理想蓝图。
这样说,似乎文化显得有些高深莫测。实际上,它并非如此,它就在我们的周遭,甚至你的一举一动都渗透着文化,而且它还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
这种“不知不觉”,用心理学的说法就是集体潜意识,或者说是我们把这些文化信息内化成了自己的自觉意识。
假如你在国外留学,而期间恰好宿舍失火,有一位同学丧失了很多财物,因此大家都来捐款。
这时,你会捐款吗?会捐多少?
假如这名同学同样是中国留学生,你会捐多少?如果他是别国的学生,你又会捐多少?
你可能会认为如果对方同为中国人,我会捐得更多,因为心里头更有亲切感。当然,你也可能认为:帮助弱者是美好的品行,不管他是哪国人,出于哪一种文化,我都会捐一样多的钱。
心理学家发现:有些文化会比另外一些文化更乐于助人。这些文化中包含了一系列的社会与情绪上的特质,比如更加友好、礼貌、和善,其中有更多的令人愉快、乐于助人的元素。
数据统计表明:在这些文化圈中,助人行为更容易出来。
确实如此,心理学家对23个国家的大城市做了研究,场景是一名被试装扮成盲人要过十字路口。观察当红绿灯变绿时,是否有行人对他提供帮助。
结果表明:在某些文化中,人们的助人比例要高得多。
这个实验足以证明:对于重视友好和亲社会行为的国家,人们在街上更愿意帮助陌生人。
这可能是出于文化的差异。一般而言,我们倾向于认为东方社会偏向集体主义,而西方社会偏向于个人主义。
在这些不同的文化下,东西方人的行为模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比如我们东方人从小被教育要“舍小我、顾大家”,为集体而牺牲个人感受,这是一件光荣的、大公无私的事情。而西方人则更重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