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发现不一样的自我
马克·吐温曾说过:
人生中有两个最重要的日子——
第一个是你的生日;
第二个是你发现为什么出生的那一天。
他所说的第二个重要的日子,其实指的是找到生活的意义。
自从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一下子照亮了所有人的人生——生活的终极意义难道不就是自我实现吗?
自我实现来自于对自己潜能的认识,并有效的发挥出这个潜能,进而促进正向的改变,在自我完善中去帮助他人,成功只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可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自我实现的能力,他们一直在努力,也不惧吃苦,却总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
他们一直在执行别人给的任务,完成别人的目标,并获得别人给予的奖励来承认自己。
他们的日子被琐事填满,却很少有时间去施展对自我的探索,更没有时间做自我规划。
这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情,我想很多人都没法忍受自己一直是这个样子。
所幸,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心理学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积极心理学的进展,让我们更有信心去追求幸福和自我成就。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将直观这些人生痛点,并分享我自己多年来寻找问题答案的心理历程。
2000年我从母校哈佛毕业后,就直接进入心理系的研究所,接着读硕士和博士,之后很多年都从未离开过。
那时候,最尴尬的事情是哈佛每五年都有一个校友会。按说,一直呆在哈佛,这个地方不就是我的主场吗?我应该感兴奋和开心。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当他们聚会正玩得happy时,我却呆在自己的房间,非常痛苦和失落。为什么呢?
因为我自卑,感觉自己比不上他们。
校友需要每五年向学校报告一次自己这五年的发展状况,学校会把这些结集发给每一位校友。这也是加强校友之间联络的一种办法。
比如,其中有一个同学说他毕业后,去了电影学院,在那里导了几个小品。后来经过亲戚介绍,进入一家好莱坞电影公司做财务经理,通过这个职位,他奠定了深厚的人脉,找到了合伙人,刚拍完自己的第一部电影……
或者,一位同学毕业后进了伦敦的投资银行。工作两年后,他厌倦了这种早九晚五的生活,就自费在非洲建了一所小学。现在他在印度学习瑜珈,并将在年底挑战喜马拉雅山……
或许毕业之后我加入了伦敦的投资银行。
其实,从职业发展上,我的状况并不算差,哈佛的博士生也是响当当的头衔,可是让我深感不对劲的是:
其他的同学都在进步,可是我却一直在原地踏步。
这种感觉非常不妙,有点半死不知、行尸走肉之感,因此,